行业新闻短剧从业生态大揭秘:46%为00后、17%想转行开源全站体育!有岗位月薪3万也有22%人“付费上班”!

2025-03-19 12:41:15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近期,前程无忧51Job与DataEye剧查查联合发起《2025微短剧从业者生态调查》,我们从年龄、学历、薪资、满意度、对短剧行业看法、遭遇困境等角度,试图还原2025年微短剧行业的从业者现状。

  微短剧从业者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。超7成受访者的年龄在30岁以内,以00后(46%)和95后(24%)为主。DataEye研究院认为行业新闻,这主要因为其一,微短剧产业有大量商务岗位(比如剧本版权交易的同学);其二,微短剧企业成本把控普遍严格,年轻的从业者更易被用人机构选中。此外,还需要考虑到,年轻人更乐意填问卷。

  从学历分布来看,本科占据主流(51%),其次是专科及以下(37%)。反映出行业对学历的包容度较高,为不同背景的人才提供了进入机会。微短剧行业“英雄不问出处”。

  然而,大学生多、年轻化的特征,也导致行业流动性高。调查显示,41%的受访者更换工作频次,是在1年内,其中16%的受访者6个月以内就换一次工作。27%的受访者,更换工作频次是1-2年。2-4年换工作的占比12%,4年以上的占20%。

  相比传统影视行业,微短剧行业的人才流动性更高。DataEye研究院认为,这种快速的人员流动,是一个新兴行业发展迭代的常态——毕竟这是一个新兴产业,沉淀人才需要过程;但这也可能带来经验积累不足、团队稳定性欠佳、劳资纠纷、商业机密泄露等挑战。

  调查显示,跨界进入微短剧的人才较多,近半数受访者曾从其他行业转入短剧行业。主要来源包括传统影视(45%)、互联网(30%)、广告媒体(19%)、游戏(14%)等关联行业。

  DataEye研究院认为,口罩因素导致国内传统影视产业“停滞”了3年,带来了大量的产能积压、人才囤积,而微短剧产业的爆发正承接了这些产能和人才。与此同时开源全站体育 ,微短剧产业的金融属性、流量属性较高,互联网人转行也更容易。一位程序员转型的投手表示,“写代码和投流量的底层逻辑都是算法。”这也说明短剧行业底层逻辑多元——涵盖影视内容、营销广告、数据算法等等,因此可以海纳百川。

  调查显示,跨界进入微短剧行业的主要原因,包括:收入潜力高(61%)、对影视行业的兴趣(45%)以及看好行业趋势(40%)。此外,灵活工作时间(32%)、较低入行门槛(22%)也是吸引从业者的重要因素,这与微短剧制作周期短、初期投资门槛较低的特点吻合。

  但收入潜力高(61%)这一点,瞬息万变,如今是否仍是如此,恐怕是头部尾部天差地别,从业者冷暖自知了。

  不过,DataEye研究院认为,对影视行业的兴趣能占45%,也说明微短剧产业仍有不少有热情、有激情的从业者,这颇为让人欣慰、振奋。

  在工作城市的选择上,新一线%。具体来看,从业者的地域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集中趋势,尤其是浙江、北京、广东、河南和陕西这五个地区。五地从业者人数占据了全国的半壁江山,这与当地的文化氛围、政策支持以及影视产业的发达程度有关。

  具体来说,北京,作为政治文化中心,拥有丰富的影视企业、资源和人才储备;浙江,依托于横店影视城,以及苏杭优质的取景地,汇聚了大量短剧从业者;广东以其互联网的底色,特别是投流分销、流量运营的优势,吸引了众多跨界短剧从业者。此外,制作方云集的河南和陕西,也排名靠前,是从业者的重要聚集地。

  从岗位与收入水平对应关系看,行业岗位薪资具有一定的竞争力,多个工种平均月薪超过10000元。据中国网络视听协会统计,主编、投放、制片、编剧岗位的月最高工资中位数分别为30000、20000、16500、15000元,反映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高度需求。

  微短剧正处于从野蛮生长到精品化、规范化的转型中,薪酬分布并不均衡。此次调查中,40%的从业者表示“收入稳定且盈利可观”,39%的人表示“收入尚可但利润较薄”,但另有22%的人面临“亏损”或“收入波动大且入不敷出”的经济压力(可以说是“付费上班/付费打工”了)。市场虽然在扩张,但资源与收益分配仍存在较大差距,利润集中于广告平台、头部发行平台。

  微短剧从业者表现出较高的职业满意度,调查显示,分别有37%和19%的受访者表示“满意”和“非常满意”,Ta们可能在行业中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成就感,或看到了行业快速增长的潜力。但也有37%受访者表示“一般”,甚至“不满意”、“非常不满意”(二者共7%)。

  微短剧行业的岗位分布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开源全站体育 。通过的公开在招岗位信息可以发现,运营、编剧、投流、演员等岗位需求量较大,百人规模以上影视/出版企业有十余至百余不等数量的在招岗位,并提供年假、保险、培训、餐补等各种形式的福利和激励政策。

  随着微短剧行业的国际化发展,海外方向人才紧缺,比如双语剪辑师、海外策略专家、欧美文案策划等。根据DataEye研究院预测,2025年海外涉足短剧的APP内购收入有望达到100亿元人民币大关。

  调查显示,42%的受访者从事投手、运营、数据分析等“流量运用”层面的工作。28%为内容创作方向的从业者,包括编剧、导演、策划等。其他一线%,这一群体包括了技术支持、现场工作人员等多种角色,Ta们在短剧的制作和运营中扮演着基础而关键的角色。

  不同岗位对从业者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有各自的技能要求。例如,编剧需要具备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创意能力,导演需要掌握影视语言和团队管理能力,演员则需要具备表演技巧和镜头感。而投手、运营等岗位则更注重数据分析能力、市场敏锐度和营销策划能力。

  谈及行业困境,抄袭现象普遍(51%)、福利待遇低(41%)、账期长回款慢(35%)等问题尤为突出。北京某MCN机构负责人透露:“爆款团队往往临时组建,项目结束即解散。”这种打零工式的状态,使得从业者缺乏职业安全感。

  在DataEye一次访谈过程中,某位演员说起行业潜规则:“拍话剧的看不起拍电影的,拍电影的看不起拍电视剧的,拍电视剧的看不起拍短剧的。”鄙视链在影视行业内并不少见,乃至根深蒂固,据调查,21%的受访者认为遭遇过职业歧视,被认为不正规、缺乏认可度。

  在从业者看来,行业最大挑战在于内容创新不足和抄袭严重(60%),这反映出行业对优质原创内容的迫切需求。接受调研的编剧称,“有些公司追求短期流量,采用相似剧本模式,导致市场同质化严重。”此外,人才流动性大(56%)可能导致项目不稳定和经验流失。

  43%的受访者对行业的未来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,认为未来发展存在不确定性,其中监管是重要因素。而39%的人则非常看好行业前景,认为短剧行业将持续增长。

  45%的受访者认为未来的方向是晋升,而19%将持续深耕本岗位,18%想创业,17%想转行。

  随着行业逐步实现规范化,优胜劣汰、去弱存强过程中,必然沉淀出更多真正热爱、认真做事的行业中坚力量。

  原标题:《短剧从业生态大揭秘:46%为00后、17%想转行!有岗位月薪3万,也有22%人“付费上班”!》

 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开元游戏

搜索

网站地图